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基层风采

共赴一场破茧成蝶的旅程——河南省检察机关第四届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侧记
发布日期:2025-03-26 | | 责任编辑: 字号: A+ A- A

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备受瞩目的河南省检察机关第四届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在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落下帷幕。来自全省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条线的90名业务骨干经过5天4场的激烈角逐后,10名参赛选手脱颖而出,荣获河南省检察机关第四届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标兵称号,10名参赛选手荣获河南省检察机关第四届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能手。

这场比赛,有人称之为未检人的“期终考”,是对3年来工作成效的检验;有人称之为“选拔赛”,为冲击全国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储备人才;也有人称之为新征程上的“加油站”,孕育着未成年人检察的新希望。

5天,4场比赛,这是一次竞赛,亦是一场实战练兵。举办这场比赛有什么意义?赛场内外有哪些精彩故事?

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

“现在开始考试。”

3月17日上午8点,随着第一场“实务测试”的开考指令发出,参赛选手迅速进入状态,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显示屏,认真审题、思考。

对参赛选手而言,这是一场体力、脑力、意志力的多重磨炼和考验。连续8个小时的笔试时间,选手全程在考场用笔记本电脑答题。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选手们渐入佳境。有的凝视屏幕沉思,不时用笔在便签纸上记录下转瞬而逝的灵感;有的喝口水缓解一下紧张情绪,再投入考试;还有的似乎茅塞顿开,坚定地敲击着键盘,一行行整齐排列的文字跃然而出。

“看完考题,仿佛回到了办公桌前看案卷的场景,总感觉有点熟悉。”来自濮阳市检察院的牛言跃对这次笔试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特别贴合实际。

“对,这次考题可以说源于工作却高于工作,绝对是个‘超级案例’。”正在收拾考桌的商城县检察院参赛选手曹洪飞笑着说。

“此次参赛经历对我而言,既是将日常实务积累转化为系统认知的‘蝶变’,更是突破能力边界的‘破茧’。”作为此次竞赛最年轻的参赛选手,许昌市检察院井婉真将参赛经历作为自己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要组织一场怎样的竞赛?这是在筹办比赛之初,省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极为重视的一个话题,就业务竞赛导向以及试题思路,组委会曾有过多次广泛探讨。

“这场实战演习,无论是题目设置还是竞赛方式,均围绕进一步提高全省未成年人检察队伍业务素质,大力培育优秀办案团队、优秀未检检察官,加强未成年人检察专业化建设进行设置和强调。”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海云点明了举办此次竞赛的目的。

遵循竞赛的初衷,组委会将实务化和实战化作为出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把竞赛搞成花架子,要紧密联系近年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理念和办案要求,也要考虑到参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优中选优的未检‘尖兵’。”省检察院未检部门主要负责人谈起这届竞赛的变化说到,在赛项设置上除实务竞赛外,还有策论写作、业务培训、业务答辩等环节,同时立足检察机关司法办案主责主业,减少了往年的综合知识测试和法治宣讲,特别是针对以刑检业务为主的案件结构,增加了论辩赛环节,更加凸显了指控犯罪和庭审辩论的属性。

同时注重以赛代训,在比赛间隙邀请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最高检九厅主办检察官王广聪,第三届未检业务标兵、山东省巨野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吴稳对参赛选手培训授课。

实力与热爱缺一不可

“备赛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参加未检竞赛要把自己修炼成‘六边形’战士:审查报告考验专业积累、业务分析;策论考验政策解读、文字功底;业务答辩和论辩考验临场应变、语言表达;鉴于自己日常办案数量不多、文字积累不足,在备赛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法条的解读、加强对得分点的研究、未检理念和做法的把握和学习,迎接竞赛的考验。”唐河县检察院四级检察官助理张啦啦告诉记者。这位年轻的参赛选手,在报到之处,就以阳光温暖的笑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对于这些过五关斩六将的选手而言,经历了层层选拔,对于怎样备考、又如何答好试卷,似乎都有各自的心得。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位参赛选手的备考,可谓是时间短暂晚上备战,时间不够周末来凑。

如此细致周密的准备能否换来竞赛时的一帆风顺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实务测试中,我没有很好地把控时间分配,在证据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最后分析审查的时间非常紧张,尽管我对一些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罪名已经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和答案,但由于时间不够,不能很好的论述和分析,以致最后只能草草收尾,这种时间分配上的失误让我感到非常惋惜。”宁陵县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崔宇昕回忆起第一场笔试稍显失落,但她深知,尽快调整状态迎接下面的每一次挑战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样的竞赛机会对我们基层同志来讲太过宝贵,不舍得就这样错过。我也告诉自己要为刚出生的宝宝树立一个坚强、勇敢追求目标的榜样。”这次参赛选手中还有一位哺乳期的妈妈,身体的疲惫、涨奶的不适和对宝宝的牵挂对周口市淮阳区检察院的许方方来说,是如影随形的挑战。她说,家人的支持和对未检的热爱是支撑她一路走来的强大动力,“万难难挡我愿意”。

放手一搏后再出发

3月20日19:30,明法楼一楼大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这里正公示进入前20名选手也就是进入最后辩论赛环节选手名单。有人微微一笑,仿佛备赛的辛苦和比赛的疲劳在此刻有了最好的回报;有人失落过后向他人送上“继续加油”的祝福,短短4天的相处,选手们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试问对方辩友,张某只有恋爱冲动,何来强制猥亵;既然两情相悦,谈何违背意志?”

“反方证据看似充足,实际上犯了法律适用、证据以及情理三重错误。”

“作为法律人,我们可以用慈悲的目光看人,但更要用理性的思维断案。”

……

无对抗不竞赛。最后一场论辩赛显然是这次竞赛最吸睛的环节。20名选手两两一组,围绕精心准备的两个辩题,各显神通,展开激烈的论辩对抗。选手们缜密的逻辑,理性的思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将论辩赛一次次推向高潮,引得现场掌声不断。让观众们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论辩赛内容本身,还有选手们强大的心理素质、对抗却不失礼貌的素养以及虽紧张却仍旧在线控场能力。

“这场论辩赛组织的非常严密,选手表现非常优秀,充分展现出河南未检检察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法受邀作为论辩赛的评委,对论辩赛的组织和选手的表现予以肯定,并对辩论赛题目进行了深入点评。

“竞赛不是目的,而是自我提升、积累精进的重要方式,要看淡竞赛结果,享受备战过程。”平顶山市检察院领队崔晓鹏似乎已经有了改进工作的打算,“竞赛中暴露出的不足,还得需要通过改进日常工作来弥补。”

正如王海云在总结中说到的,“竞赛是契机,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做好总结梳理、查漏补缺,以更专业的素能和更高的标准干好未检工作、办好未检案件”。

“80后担纲领队,服务保障;90后是竞赛主力,实力担当;不少95后也开始崭露头角。”在竞赛之余,王海云将目光聚焦在了参赛者的年龄结构上,“这是个积极信号”,为未检工作开展储备了一支年轻有活力的坚强队伍,待她们化茧成蝶。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