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晋宁区人民法院晋城法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将传统“和谐”理念融入司法实践,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多元共治源头减纷、司法服务下沉惠农、文化赋能调解创新,探索出一条“预防在前、调解优先、法治保障”的基层善治新路径,形成"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固本强基
激活治理“红色引擎”
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工作思路,打造"支部联动+党员先锋岗"双轮驱动模式,把党建和审判深度融合、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支部建在庭上,党旗亮在岗上”,不断推动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

组织联建强堡垒
积极融入“党建联盟”,建立结对共建机制,通过联合主题党日、共商治理难题等方式,与其他单位、村(社)区共同探索党建工作,促进优势互补,为抓好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司法服务与基层党建同频共振。
党建赋能提质效
坚持党建与审判融合,以党建赋能,激发司法为民活力。晋城法庭党员干警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宗旨,不断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同审判工作有机结合,利用假日法庭、夜间法庭、线上法庭等方式,持续优化司法服务供给,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
队伍联育增活力
积极协助相关部门统筹做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协同建立健全沟通联系、培训座谈、调解对接机制。结合巡回法庭、“三进”工作,加强法官与基层网格的有效对接,对“法律明白人”“调解志愿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法律问题和调解难题,及时提供点对点的指导和建议,对调解协议进行把关,确认并督促履行,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多元解纷织密网络
构建矛盾“过滤体系”
在“党委领导、政法委主导、多方协同”的多元解纷体系下,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形成矛盾纠纷联调联处合力。推动司法服务下沉至乡镇、村(社)区,实现纠纷排查、预警、化解闭环管理。

前端预防精准化
定期向党委政府、政法单位、相关村(居)委会发出诉情分析通报,针对辖区诉情提出合理建议,指导村(居)委会有针对性地治理和防范高发案件。选取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案件进行巡回审理,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积极开展法庭“三进”工作,引导群众参与到矛盾纠纷化解中,始终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中端调解立体化
晋城街道矛盾纠纷调审一体化中心实体运行后,晋城法庭第一时间指派工作人员入驻“中心”,提供调解、诉调对接、立案指导、信访接待等多元化服务。联合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等力量,针对土地流转、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矛盾开展常态化联合调解。建立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审判等纠纷解决方式,加深诉调、警调、访调的衔接联动,依法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末端解纷专业化
牢固树立“纠纷一次性实质解决”的理念,传承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下好“调解+审判+执行”一盘棋,完善跟踪督促机制,减少进入执行阶段的案件,构建调解、立案、审判、执行统筹协调大格局,让公平正义持续加速,审判质效持续提升。
法治宣教浸润民心
培育乡风“善治土壤”
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需求,推行“主动型+预防型”司法服务模式,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活动,推动法律知识走进基层、贴近群众。

普法形式场景化
组织法官干警到村组、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协助村(居)委会化解矛盾纠纷,持续培厚法治宣传工作“沃土”。针对工业园区合同纠纷、儿童权益保护、农民工欠薪等问题,结合法律法规、家风家训、村规民约开展普法宣传,推动矛盾纠纷止于未诉、解于萌芽。
文化载体多元化
完善法庭硬件设施,精心打造晋城法庭“六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二十四孝墙、清廉墙、思源井等独具特色的法庭文化,以“和谐”“礼仪”“孝亲”为底蕴,用文化“软实力”助推定分止争“硬实力”。挂牌成立“鲍卫忠群众工作法调解室”,并结合晋宁法院实际加挂“田红飞群众工作法调解室”,将“枫桥经验”与鲍卫忠群众工作法相结合,努力打造彰显鲍卫忠精神的“枫桥式人民法庭”。精心打造党建文化墙、党务公开栏、党员风采墙等法庭党建文化阵地,图文并茂地展示党建工作、支部动态、学习要求等,夯实党建文化阵地,凝聚红色力量。
自治能力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