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基层风采

盘树高《探路》小说的创作背景与艺术价值—一个作者的老同事对《探路》的评价
发布日期:2025-09-16 | | 责任编辑: 字号: A+ A- A
《探路》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系昔日的军人、法官,现为检察官盘树高的红色叙事。这是一部融合政法工作与红色文化的文学巨制宏作,展现了红六军团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西征探路,经过赣湘桂黔,为国为民,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壮丽诗篇。
 一、军旅生涯与政法工作的文学转化
    盘树高著的爱国主义经典图书《探路》,34.8万余字,是极具特色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以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为主线,聚焦1934年8月19进入新田至9月3日全部离开道县进入广西灌阳沙田,在永州机动灵活转战15天,途径永州10个县区,行军上千里,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是对革命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是作者盘树高将自身军旅生涯、政法工作经历与红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结晶。
    盘树高于1992年从部队转业到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当过审判员、副庭长、办公室负责人等职务,后任职回避调入永州市人民检察院任机关党委副书记,现为永州市检察官文联主席、市文联副主席。这种特殊的职业背景和人生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使《探路》在众多红色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
    本文旨在结合盘树高的军人经历、政法工作背景及其红色文学创作,对《探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历史还原、军事描写、人物塑造、精神传承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与价值。通过研究发现,《探路》不仅是一部革命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兼具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红色经典,它通过艺术形式再现了红六军团西征的壮丽史诗,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面审视历史、学习革命精神的镜子。  


    二、《探路》军事描写的专业基础
    军旅生涯与军事知识的积累。盘树高作为第二炮兵某部退役军人,其军旅生涯为《探路》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军事知识基础。他在部队服役期间,对武器性能、战术运用等军事专业知识有着深入了解,这些专业知识在《探路》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与许多非军人背景作家创作的革命历史小说相比,盘树高的军事素养使他能够更加准确地描绘战争场面,展现军事行动的专业性和真实性。
    第二炮兵军人背景使盘树高对武器性能、弹道轨迹、爆炸效果等军事技术细节有着精准的把握,在书中手榴弹"立体爆炸"等战术效果的描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中对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战斗场景的战术安排都有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紧张与残酷。这种专业的军事描写在同类红色文学作品中实属难得,它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也使《探路》在军事描写方面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军人视角下的战争叙事。军旅生涯使盘树高在创作《探路》时,能够从军人的视角来理解和描绘战争。这种视角不同于普通作家的想象或推测,而是基于真实的军事体验和军人的思维方式。他在《探路》中通过对红军指战员战斗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军人特有的纪律性、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
    《探路》对红六军团指战员在艰苦环境下始终保持严明纪律的描写,正是盘树高军人经历的艺术转化。他在创作中特别注重展现红军战士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这与他自身在部队中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严肃的纪律教育密不可分。通过这种军人视角的战争叙事,盘树高不仅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也传递了军人特有的价值观和精神气质,使《探路》在战争叙事方面具有了独特的深度和广度。
    军事行动的逻辑与策略。《探路》长篇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对军事行动逻辑和策略的准确把握。盘树高通过精密的叙事体系,展现了红六军团在西征过程中的战略思考和战术运用。这种对军事行动逻辑和策略的准确描写,源于盘树高对军事战略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他军人经历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盘树高在《探路》中,通过对"略江口""阳明山"“门板桥”转兵等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展现了红六军团在敌重兵之间迂回穿插、跳出四倍敌人围追堵截的军事智慧。这种对军事策略的准确描写,不仅体现了盘树高的军事素养,也使《探路》在军事题材小说中具有了独特的专业价值。通过这种军事行动的逻辑与策略描写,盘树高成功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使《探路》成为一部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艺术感染力的红色经典。


     三、《探路》人物塑造与叙事策略的职业影响
    政法工作与人物心理描写。盘树高从部队转业先后在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检察院工作,长期从事政法宣传和机关党建工作。这段政法工作经历,使他对人性、社会和法律有了深入理解。 让他在《探路》中塑造了近百名人物,仅主要人物表上就有28名。他在塑造反面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脸谱化或妖魔化,而是在描写他们与人民为敌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怯懦、彷徨和无奈,使之有血有肉。
    法律思维与叙事结构。军事训练、政法工作培养了盘树高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法律意识,这种思维方式在《探路》的叙事结构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运用了"立体爆炸"技术的贯穿和敌特潜伏与暴露的伏笔设置等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这种叙事结构的严谨性,与盘树高在政法工作中培养的逻辑思维和法律意识密不可分。
    法治宣传与文化传播。在法院从事法治宣传工作期间,盘树高积累了丰富的宣传经验和传播技巧。这些经验和技巧在《探路》的创作和传播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探路》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盘树高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盘树高在创作《探路》时,充分考虑了作品的传播效果和教育意义。他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文学形象。这种将法治宣传经验与红色文化传播相结合的创作思路,使《探路》在文学价值之外,还具有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传播意义。
四、《探路》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特色
    历史还原与文学创作的融合。《探路》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与艺术加工的完美融合。盘树高为了创作这部小说,酝酿了17年,精心创作了3年,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去省内外红色教育基地查阅资料,收集红六军团的有关史料,并多次去湖南省双牌阳明山、新田小源、道县陈树湘烈士纪念园和广西灌阳、全州、兴安等周边的党性教育基地采写。
    《探路》以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为主要线索,聚焦1934年红军在永州地区的浴血奋战。小说从新田小源会议的战略定向,到门板浮桥搭建的军民同心;从分水岭惨烈阻击战的硝烟弥漫,到蒋家岭战斗的生死搏杀,生动再现了红六军团在永州地区的革命历程。
    《探路》的历史还原不仅体现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上,也体现在对历史细节的把握。盘树高通过对历史场景、人物语言、生活习惯等细节的精心刻画,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军事描写与战斗场景的艺术呈现 。《探路》中的战斗场景描写生动逼真,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冲击力。盘树高对武器性能的谙熟、对战术运用的精准刻画,赋予了战斗场景极具压迫感的真实。 特别是对"手榴弹立体爆炸"杀敌效果的描写,其战术细节与震撼力在同类文学作品中难得一见。
    人物塑造与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小说中的主人公郭忠诚是一位年轻的红军连长,在他身上集中了一代红军将士几乎所有的智慧、品德、斗志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除了正面人物外,《探路》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反面人物形象,并展现了三对纯洁的爱情故事,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层次。
    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有机融合。《探路》宛如一幅展开的永州风情长卷:阳明山的苍翠云海,零陵古城的岁月沧桑,菱角塘古镇的烟火气息,无不渗透着湘南独有的韵味。 盘树高以瑶族之子的身份,将瑶家风俗画卷徐徐铺展:瑶家十八酿的浓香四溢,瑶鼓舞的粗犷奔放,对歌台的情意绵绵。
五、《探路》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革命精神的当代诠释。《探路》不仅是一部反映历史的小说,更是对当代读者进行精神洗礼的经典之作。盘树高通过生动的故事与人物,将革命年代的精神延续到了今天。
    《探路》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担当和红军战士"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勇气概。小说中的主人公郭忠诚们在面对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无畏勇气与团结精神,是永州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在革命年代共同的精神财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探路》对"听党指挥、绝对忠诚"革命信仰的诠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这种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的精神,依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探路》作为湖南省作家协会"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重点扶持作品,是红色文化创新传播的重要尝试。盘树高通过文学形式,将红六军团西征的革命历史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使革命历史更加贴近当代读者。
    作品一经推出,迅速得到中国民进网、湖南日报、湖南政协网、永州日报等10余家媒体的报道,网上阅读量近300万人次。这种广泛的传播,使《探路》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政法工作与红色创作的相互促进。 作为一名曾经的法官、现在的检察官,盘树高的红色创作与其法官、检察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法官、检察工作为他的红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另一方面,红色创作也为他的法官、检察工作注入了精神动力和文化内涵。 他负责打造的"动车党建"品牌,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党建理论学习优秀案例,创建的"新小石潭记"廉洁文化品牌被评为湖南省检察机关第三届十佳文化品牌和永州市十佳廉洁文化创作基地。
    六、军人检察官的红色叙事创新
    盘树高的长篇小说《探路》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作为一名军人出身、后从事政法工作的作家,盘树高将自身的职业经历和人生体验融入创作,使《探路》在历史还原、军事描写、人物塑造、精神传承等方面表现出色。


    《探路》的成功得益于盘树高的军人背景。军人出身使他对军事知识和军人生活有深入了解,这在小说的军事描写和战斗场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对手榴弹"立体爆炸"等战术细节的描写,其专业性和真实感在同类作品中难得一见。 盘树高的政法工作经历也为《探路》的创作提供了独特视角。政法工作培养了他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在小说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对人物复杂性的把握和对叙事逻辑的严谨处理,使《探路》在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方面表现出色。
在新时代背景下,盘树高的红色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创作者的个人经历,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周清平
一审:罗   惠
二审:李文军
三审:唐   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