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详情>>...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像包公、海瑞这样的清官,老百姓都推崇他们为‘青天’。包公曾经写过一首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我们的干警要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一是一、二是二,不偏不倚,不枉不纵,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详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报告用三句话作了提纲挈领的论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文化结构上说,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具体内容。因此,要振兴中华文化,需要首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不仅如此,十九大报告还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 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共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并举。 详情>>...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当前,西部地区正处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高层次人才、先进技术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然而,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西部地区引才留才不能只依靠优惠政策,还要“量身”引才、“用心”留才。 详情>>...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迈向新的历史征程、夺取新时代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领力量。 详情>>...
全国老龄办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3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6.7%;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 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动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黏合剂”,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责任,彰显文化力量。 详情>>...
中华民族文化有巨大的包容力量,把56个民族都包容在一个整体的民族里面。 我国多部族和民族,数千年间不断地以各种态势和形式交兵交和、交恶交欢、交手交心、交通交涉,扮演着一幕幕惊天动地、悲欢离合的历史悲壮剧,从而衍生出灿烂辉煌、多姿多彩的审美文化创造,并最终形成了一个血肉相连、有机共生的伟大的民族共同体。多民族的碰撞具有二重性。从经济上、军事上和家庭生活上看,它是个灾难;但是在文化问题上,它往往越碰撞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详情>>...
严昭柱:跟风是大众文化难以避免甚至必然会发生的现象近来,一些文化泡沫的急剧膨胀和突然爆裂,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和讨论。不少意见剑指文化中的跟风逐潮现象,比如养生专家“张悟本热”等。其实,要禁绝文化中的风潮或跟风逐潮是很难的。它是大众文化难以避免甚至必然会发生的现象。 详情>>...